>研制的“玉米茎穗联合收割机”已申报专利项目,目前已转让进行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的“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深松机”,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省机械深松现场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会上,25台设备被抢购一空。
近期,省农机局着手对近几年出国培训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制成PPT进行广泛宣传,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俗话说:种地必须先耕地。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耕作法,2008年被150团打破。该团突破这种惯性思维,配以新型农业技术,在收获后的麦茬地尝试着“免耕法”复播青贮玉米5400亩,平均单产4吨多,亩增效近千元,实现了一年收获两茬的目标。
良繁4连职工王朵去年种植了100亩春小麦。去年7月6日小麦收割后,为了抢抓农时,团农技推广中心和连队没有安排犁地,只是对她家的麦茬地进行了一遍旋耕,又在播种机前播行处加装了干齿,干齿划开地表的麦秆和杂草,随后点播器把玉米种点播进土壤。直播完成后,立即铺设小麦地用过的滴灌毛管进行滴水出苗,比用传统犁地、平整土地再播种的种植模式节省时间12天左右。去年10月6日,她家的复播青贮玉米开始收割,单产达到5.4吨,春小麦单产410公斤,两项收益远远超过一季棉花的收入。
按照传统的耕作方法,在播种前必须先犁地、平整土地,然后再把种子播下去。而采用免耕法,土地不翻不平,采用经过改装的播种机(播种机前加装小犁头),小犁头把地表秸秆、杂草拨开,深度恰好接触泥土,然后的把种子撒在表土层内。由于表土层长期被作物覆盖,一般较湿润,加上微生物丰富,种子播撒后,利用节水滴灌技术,可以较快地发芽,也很容易扎下根。而且,种子发芽后,地表的秸秆和杂草恰恰成了呵护小苗的保护层。
150团地处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由于受大陆性干旱气候和季节影响,一年只能种植收获一茬农作物,传统的耕作方式制约了土地产出率和职工收入。该团突破“种地必须先耕地”的惯性思维,大胆尝试“不耕而种”,却体现出了降低成本、增产、环保的众多好处。
实施免耕直播法的农田,最初一两年产量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是随着地表秸秆残留物形成的有机覆盖层越积越厚,土壤质量会越来越好,农作物产量也会逐年提高。原因在于,作物秸秆覆盖层既提供了肥力,又有利于保护土壤和保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