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从体制环境的因素看:(1)目标不切实际导致失误。决策总是有目标指向的,但有些上级部门或领导,往往给较低层的决策者制定过高的指标,而下级决策者又不得不按这个目标要求进行决策,这就难免造成决策失误。()过程不合程序导致失误。决策不能简单地“拍脑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客观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特定的程序。但有的领导干部决策,不讲过程,不按程序,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不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这样做出的决策大多要出现失误。()责任不明确导致失误。领导干部决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也就是要向党、向国家、向人民负责。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领导干部的决策责任不明确,决策不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又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胡乱决策,引起决策失误。(4)信息不公开导致失误。科学决策不仅需要对事物作定性的判断,而且还需要定量的分析。但是,由于决策信息往往掌握在一些非决策的部门和个人手中,没有向决策者公开,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与决策需要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实现科学决策,必须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科学决策就是民主决策,没有民主,谈不到真正发展科学。没有科学,也无从建立真正的民主。二是目标性原则。科学决策首先要求有正确、清晰而具体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也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不仅要求清晰而具体,而且必须是有充分依据的,正确目标的确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三是从贤不从众的原则。做决策既要按程序办但又不能死板地唯程序论,既要讲科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基于信息不完全的所谓科学分析,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又不能盲目从众。四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部门或个人,都应当把其具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以及所享有的权利规定清楚,做到决策分工清晰、权力与责任对称、责任与利益相符。这是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决策失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五是最大与最小原则。所谓最大是指决策的社会效益与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