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为警车是不动的,在叁分钟或两分钟内它能到达的区域就是它的覆盖范围。据此,在满足所有街道的覆盖率不低于90的条件下,寻找最优解。
问题二要评价巡逻效果,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巡逻的全面性,即经过一段时间后警车走过的街道数占总街道数的比例;二是巡逻的不均匀性,即经过一段时间后警车经过每一条街道的次数相差不大,用方差来衡量。
问题叁是在满足d1的条件上尽量满足问题二所给的指标,并给出评价方案的指标。首先找到一组满足d1的各警车位置,然后在和各警车位置相连的点中随机寻找一个点,判断新的点是否满足d1,如果满足那么警车行驶到该点,否那么重新寻找,直到满足为止。一段时间后统计所有车走过的点数及每个点被走过的次数,用问题二给出的两个指标进行评价。综合两个指标,可判断此路径的好坏,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综合评价指标到达一个满意的值为止。
问题四增加了隐蔽性要求,首先给出评价隐蔽性的指标,隐蔽性可用路线的随机性来评价,将它参加到问题叁的模型中去进行求解。
问题五限制警车数量为10,要综合考虑d1、d2,先分配这10辆车使道路的覆盖率最高,然后按照问题叁的步骤进行求解,其中每一步对d1的判断只需使道路的覆盖率尽量高即可。
问题六同问题叁,只需将车速改为50k/h即可。
叁模型的假设
警车都在路上巡逻,巡警去处理案件的时间不考虑;
所有事发现场都在道路上,案件在道路上任一点是等概率发生的;
警车初始停靠点是随机的,但尽量让它们分散分布,一辆警车管辖一个分区;
假定各个划分区域内,较短时间内,最多会发生一个案件;
假设区域内的每条道路都是双行线,不考虑转弯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如果重点部位不在道路上的,假设这些重点部位在离它们最近的道路上;
7图中水域对巡逻方案没有影响。
四符号说明
表示警车数目
d表示警车初始停靠点到各道路的最短距离
l表示整个区域的总道路长度
l表示不能在3分钟内到达的区域的道路的长度
k表示非重点部位的警车在3分钟内不能到达现场的比例
s表示叁分钟内能从接警位置赶到事发现场的最大距离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