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地位上的被尊重之外,还有袁春这个开挂的“投资人”,跟他探讨现代的医学知识——当然都只是些皮毛。
不过好歹也是现代医学知识,哪怕只是皮毛,也足够让古人震撼了。
特别这张友士原本就是博学之士,真正是可以举一反三的。很多时候,袁春只需要提一个开头,点拨一下,张友士就能自己顺着想下去,还能想出不少名堂来。
这也合该是因缘际会,让袁春第一次搞医学院项目就遇到了这当代名医张友士。
所以说,实在是得感谢她姑父林如海。
一个好的开头,当然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虽然袁春跟四皇子在扬州不过只呆了大半年,也就是这杏林医苑刚刚建好了月余他们俩就离开了扬州回到京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杏林医苑的持续运行。
毕竟从一开始,袁春就是动嘴不动手的,而且她还请张友士一边儿跟她探讨一边儿把相关的东西记录下来。
原本空泛的东西一旦记录到纸面上,就会显得正式了不少。而且也更加不容易忘记了。
不但如此,还可以事后反复翻阅、推敲、修订,如此一来,倒是直接弄了一份《杏林手册》出来,算是最早期的校规兼教材了。
这《杏林手册》既然是这种用途,那里面的东西肯定就是包罗万象了。
但是总有部分是重点领域,也是最容易出成效的。
比如丸药制剂的制作和保存方法。
这些东西其实张友士原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