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云:隐二年无骇入极之,下传云“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今又重发之者,正以入取之文不同故也。注“因曾阝”至“内邑”解云:直言取曾阝。言上有灭文者,即襄六年秋“莒人灭曾阝”是也。内取邑直言取者,上元年“三月,取运”之属是也。言上有灭曾阝之文,曾阝不复为国,因此之故,遂直言取,若似内自取邑。然则襄六年之时,曾阝巳见灭,今而言取者,彼直取后乎莒,非兵灭,是以鲁人今得取之。以此言之,则无骇入极不言取者,正以极上无灭文故也。
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舍中军者何?复古也。(善复古也。舍中,音舍,下及注同。)
[疏]“舍中军”解云:襄十一年时,于司马之下为之置中卿之官,令助司马为军将,添前司徒司空之属为三军,逾王制,故于彼经云“作三军”以讥之。今还依古礼,舍司马,不复令作将军,故曰舍中军。“舍中军者何”解云:欲言非礼,实如王制;欲言是礼,不应复书之,故执不知问。“复古也”解云:正以鲁为州,故正舍二军。今舍僭从礼,故曰复古,是以隐五年注云“方伯二师”是也。注“善复古也”解云:言舍僭从礼,正是常事,而书之者,正以当时皆僭,独自能抑从礼,善其复古,是以书之,故云善复古也。
然则曷为不言三卿?(据上言作三军,等问不言军云卿者,上师解言三卿,因以为难。为难,乃旦反,下同。)
[疏]注“据上言作三军”解云:弟子之意,见上文襄十一年时,云道作三军,今日舍之,应言舍三军,而言舍中军,与上文异,故难之。注“等问”至“为难”解云:襄十一年传云“三军者何?三卿也”然则今于此问,何故不云曷为不言舍三军,而言卿者?正以上文襄十一年时,师解以为“三军者何?三卿也”是以弟子因而难之,云曷为不言舍三卿。
五亦有中,三亦有中。(此乃解上作三军时意,作时益中军,不可言中军者,吾亦有中,三亦有中,不知何中也。今此据上作三军,不言中云三,则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