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此实救,故为之讳耳。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故以为讳,所以醇其能以治世自任而厚责之。)
[疏]“上无”至“方伯”解云:“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庄四年何氏云“有而无益于治日无,犹易曰‘阒其无人’”者是也。注“以治出自任”者,犹言以天子治世为已任矣。
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据叔孙豹先言救。)
[疏]注“据叔”至“言救”解云:即襄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遂伐晋。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是也。
君也。(叔孙豹,臣也。当先通君命,故先言救。今此先言次,知实诸侯。)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故没君文,但举师而巳。)曷为不与?(据狄灭之,为桓公讳。)实与,(不书所封归是也。)
[疏]注“不书”至“是也”解云:昭十三年秋“蔡侯庐归于蔡。陈侯吴归于陈”传云“此皆灭国也,其言归何?不与诸侯专封也”彼注云“故使若有国自归者也。名者,专受其封当诛”然则彼经书所封归,是不与楚专封,则知此经不书所封归者,与齐桓专封明矣。若书所封归,宜言邢侯归于邢矣。
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据实与也。)
[疏]“而文不与”解云:连上句读之。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此道大平制。大,音泰。)
[疏]注“此道大平制”解云:正以春秋作义,实与齐桓专封,而言诸侯之义,不得专封,故知是大平制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