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也。极者,尽也。致之言至也,言圣人作此二经之时,尽已至诚而作之,故曰圣人之极致也。
治世之要务也。(治,直吏反。)
[疏]“治世”至“务也”解云:凡诸经艺等皆治世所须,但此经或是惩恶劝善,或是尊祖爱亲,有国家者最所急行,故云“治世之要务也”言治世之精要急务矣。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者,谓三王以来也,若大道之时,礼于忠信为薄。正以孔子修春秋,祖述尧舜,故言此。考诸旧本皆作“也”字,又且于理亦宜然。若作“世”字者,俗误已行。
传春秋者非一。
[疏]“传春秋者非一”解云:孔子至圣,观无穷,知秦无道,将必燔书,故春秋之说口授子夏。度秦至汉,乃著竹帛,故说题辞云“传我书者,公羊高也。”戴宏序云:“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齐人胡笞佣贾于竹帛,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是也。故大史公云:“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董生相胶西王,疾免归家,以修学著书为事,终不治产业。”是也。又六艺论云:“治公羊者,胡笊、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阴丰、刘向、王彦。”故曰传春秋者非一。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孔子而传五家,故曰非一。
本据乱而作,
[疏]“本据乱而作”解云:孔子本获麟之后得瑞门之命,乃作春秋,公取十二,则天之数。是以不得取周公、成王之史,而取隐公以下,故曰据乱而作,谓据乱世之史而为春秋也。
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论,卢困反,下“持论”同)
[疏]“其中”至“之论”解云:由乱世之史,故有非常异义可怪之事也。“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