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此刻,他正坐在一群学生的身后听着台上老师的授课。讲台之上,正站着一位白衣青年。修长挺拔的身姿,气度非凡。近两年的官场历练并没有磨去他身上那一丝清明之气,全无疲态,声音高亢有力。
江耘正指点着挂在墙上的大宋全舆图,下面一帮学生竖着耳朵听得极用心。
“我大宋全境共有二十四路,各有三路与辽、夏接壤,此处乃是平原之地,黄河之水起至西北吐蕃之地,流经夏辽,经入我大宋境内,迤逦向东入海,此乃千里沃野之地,中原之根本。东临大海者有四路,包括江南之地,商业达,是我财富之所在。由东部港口出海南下可达南洋。玉米之种便是由南行的商队寻访而来,在浏阳试种成功的。”江耘侃侃而道。
授课之时,江耘瞧见赵估兄妹俩和李清照、瘦竹先生走了进来,悄悄地坐在最后,并一把按住了欲起身行礼的杨明镜,他便知道,赵估不想打断他,便不在意,继续他的地理论座。
下边有一个。学生感兴趣道:“江先生,我听人说那玉米最是好吃,既然如此,那南洋必是宝物众多,何不再寻些金米、银米来?。
江耘笑着道:“问得好。是有许多我大宋不曾有之物。怎奈隔洋过海,路途遥远,尚少人探寻。”
那个学生高声道:“教格物与筹算的元先生也是这般说,只是他那闽南腔说起南洋之事来,远远不如江先生说得好。待我大了。我去南洋寻那些个金米、银米!”
众人哄堂大笑。江耘亦是欣喜,说道:“小鬼头,有志气!但那些个作物长在南洋。却不一定服我大宋水土。玉、米也非南洋之物,得来也是颇有一番际遇。”
另一学生取笑先前的那人道:“张家五郎,若是不服我大宋水土,寻来也是无用。”江耘虽然来此授课不多。却极是开明、随和,鼓励自由言,课堂气氛极好,学生向来是言语无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