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爸爸就是从城市最早一批来的知识青年共青团员,从十五六岁来到了他们村子,听妈妈说,当年爸爸身高一米八零个头,凹深的双眼,皮肤白皙,身材颀长,每天沉着脸就知道干活,和其他来的知情不太合群,就算这样,也迷煞了不少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
那一年是1960年,那时候时候从城里来的还不叫知青,都是共青团员或知识青年,到后来几年才有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口号。
下乡是大势所趋,据说一是为了战备疏散,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力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扎根到了农村。大部分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繁忙劳累的农村体力劳动后,最初的热情逐渐被浇灭,他们渐渐有了返城的想法。
第七章 那些年
返城的途径很少,得出身好,表现好,还得有村里的推荐,最后经过组织的批准才能回城;要不就是有关系走后门的。当时他们那一批同时下乡的知识分子中,凡是有关系有门路的,有的办了病返回城,有的招工回城,还有出去当兵的,剩下的就是那些家里没能耐的了,他们虽然没有关系,但也阻止不了他们想回城的心。
可爸爸是个例外,听妈妈说,爸爸家里没什么人了,爸爸对妈妈说他在哪儿都一样。反正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
爸爸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又和别的知识分子不合群,大部分时间都是独来独往的。
有一次爸爸干活干的晚,遇上了大暴雨。淋了一身的雨后,第二天就发起了烧。
当时正好和妈妈分一个组干活。没干一会儿人就昏了过去。他们一起的知青用架子车拉着他去了卫生所。
随后的几天,妈妈背着外公外婆偷偷的给爸爸藏些吃的,帮他洗洗衣服。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