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桔子园就是风景树,甘蔗像是篱笆墙。
一辆黑色的越野车上。
“毕院长,天禾在崇左的甘蔗良繁基地马上到了。”
毕强睁开眼,看了下窗外,这是他第一次来,“是外面那片蔗田吗?”
车上除了他和司机,还有两人,天禾崇左甘蔗良繁公司的总经理乔明,以及嘉禾糖业的总经理邹坤。
乔明说:“不是,这是永凯左江糖厂的甘蔗生产田,播种的是新台糖22号。”
毕强讶然,“又是新台糖22号?”
乔明点了点头,“新台糖22号在桂省推广种植已经有15年,种植比例很夸张,08年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甘蔗种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甘蔗出苗率极低,对宿根蔗的影响持续了3年。
这三年里,桂省甘蔗的平均亩产从5.3吨降到了3.7吨,单一品种的危害巨大。
政府和科研院校也意识到了问题,准备逐步淘汰新台糖22号,所以天禾的三级良繁场批复才能那么快。”
毕强点了点头,“新台糖22号不耐寒吧?”
乔明说:“对,抗寒性差,另外黑穗病和抗螟虫等方面表现也不突出,本地的院校育种的亲本来源,基本都以新台糖22号有关,所以天禾的天糖1号很有优势。”
说话间,越野车也停了下来。
“到了,毕院长,邹总。”
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天禾建立的三级甘蔗良繁基地,应当是此时桂省第一个。
看着挺普通,就是普通的砖房建成的实验室,实验室外则是甘蔗田。
种苗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货架上摆满了白色的玻璃杯,杯里则是一株株甘蔗种苗。
然后,又经过大田的生产繁育,形成生产用种,最后再推广销售。
两年时间,良繁基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生产能力。
“永凯左江糖厂的蔗农没用天糖1号?”毕强注意到了区别。
乔明有些尴尬,“嗯,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南宁糖业、东亚糖业,面积大概有一万多亩。”
毕强说道:“去年建基地,今年正式推广,一万亩也不少了,永凯公司规模大吗?”
“每年大约10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