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罗家仆人拼命地堵住大门,“不收礼,我家老爷说了不收礼!各位请回吧!”
“哎哟,别爬墙往里扔啊!”
书坊老板见有人扔过去一团金灿灿的事物,定晴一瞧,居然是一件金砚台!
店小二张大了嘴:“....东家,咱们还进去吗?”他们这礼好像有点拿不出手啊。
紫禁城。
朱标深感可惜,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都是能名留青史的人才,二人却不能为朝廷所用。
他想到施耐庵已逝,罗贯中仍活在人世,犹豫了半天,终是没忍住对朱元璋建议道:“父皇,召罗先生一见吧。”
“是该一见。”朱元璋说,对上儿子惊诧的视线,冷哼一声:“有什么好惊讶的,俺想通了不行吗?”
小说也没啥不好,甚至见到三国演义在后世的受欢迎程度,朱元璋承认他心里有一些后悔,如果当时放松对文学的限制,没吓得小说家们不敢写当朝事,罗贯中把他推翻元朝暴政起义的故事写下来,说不准后世大受欢迎的就是他了。
听了朱元璋的嘟囔,对此,朱标只想表示父皇您想多了,刘伯伯给施耐庵发了多少回邀请人家都避而不见,说明根本不认同您,罗先生是人家的学生,会对您有好感就怪了.....
等等,朱标捕捉到了关键,对父皇没好感不代表不愿意做官,从罗贯中投奔张士诚的行为就能看出他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只不过后来可能顾忌着张士诚旧部的身份没有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如果给他一个做官的机会呢?
朱标犹豫是否要向朱元璋禀明这一点,他担心罗贯中当官以后就没时间写小说了——明朝臣子压力大,头顶还有个动不动就抽筋扒皮的上司,万一罗先生被父皇折磨得没了写作灵感,三国演义无法诞世,就是他的罪过了。
朱标陷入了纠结。
民间的百姓们听天幕讲三国演义听得津津有味,在他们往常的认知里,所谓历史就是战争和逃难的故事,再有那前朝的啥皇室八卦绯闻,前两者给他们带来伤痛,后者就是看笑话,笑话听完就忘了。
哪曾想过历史还能这样讲?荡气回肠,将大时代的发展浓缩在一个个人物身上,精彩的情节叫他们又哭又笑,为喜爱人物的命运发展而感到揪心。
如果所有历史小说都像三国演义这般精彩,他们听一百回也不会腻!
各大书坊趁机打出三国小说的特卖活动,营销手段频出,比如送武将谋臣、三国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