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视频继续播放着:【.....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怎地是好?”他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发现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只拽得一条絮被。
他从絮被里钻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道:“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1]】
【在这段话里,火焰出现了一共不止三次。
林冲抵达草料场时的老军点燃了火,又将火盆递给林冲,接下来,林冲升火.....施耐庵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么多次火焰呢?
这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看到后面,才会明白这火焰是作者埋下的重要伏笔。】
且看视频里林冲进了古庙,将门掩上,看见殿上立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静静注视着他。
将毡笠取下,抖落身上的雪,取下有五分湿意的白布衫,林冲低下头,安静地吃着葫芦里的冷酒和牛肉。
天地之大,寂寞冷清。
人,寺庙,风雪,三种元素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孤独感。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这是唯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的浪漫意境。
人们上一秒还难过林冲一路的悲惨遭遇,看到这一幕,又觉得什么情绪都不重要了,此时此刻,只想陪伴林冲安静的吃酒,感受天地之大,心中的孤独与寂寞。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施
耐庵喃喃说。他千般肖想过的书中场景,当真有一日化为现实展现在他眼前,他只想说——
太美了。
雪就是林冲啊!
英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