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也很不安分嘛!
这点小心思姑且不论,但皇帝的大饼一画出去,至少京中士林的风气是立刻安定了下来,并且积极配合,愿意帮着朝廷鼓吹反倭的大义,积极期盼着六品官的馅饼;安稳士林之后,内阁又下发公文,废除了沿海各省份为防备倭寇而新征收的税赋及傜役,给受害的州府拨下钱物;十一月十五日,考虑到倭国赔款足以充实国库,又给北方各省份减免了税款,增加了边军过年的赏赐。当官的分钱了,当兵的分钱了,百姓也分钱了,偌大一笔收益上下都能沾到一点分润,也算是内阁调度有功。
到十一月下旬的时候,万事都已经筹备。大家拿了真君分的钱难免手软,等到裕王上书请求尊隆兴献皇帝礼制的时候,满朝上下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真君假惺惺的下诏三次辞让,然后才万不得已接受了亲儿子的呈请,给亲爹上了“睿宗”的庙号,搬进太庙功成正果。
不过,在此临门一脚的时候,皇帝又发扬了一下风格,说太庙规制已定,为了给亲爹腾位置惊动列祖列宗,他心中也大觉不安;如今详查太庙的档案,发现英宗皇帝的庙里位置颇为宽裕,这几日也屡现祥瑞,足见天心垂谕,上意昭彰;如今顺天应人,就让英宗和皇帝的亲爹挤上一挤,大家共用一座庙吧!
——这个理由当然有点唐突,逻辑更是莫名其妙之至;不过嘛,要是在这个时候去追究英宗祖庙的占地面积,那就是你不懂事了。
不过,仅仅让亲爹挤大通铺还不能满足皇帝的心愿。但在这种微妙关键的时候,就恰恰能显现出当今圣人难以言喻的阴湿感了——他也没明着让英宗腾位置,却在献俘之后切责有司,下旨修缮太庙尊隆礼制,让礼部将英宗的神位拿出去仔仔细细地油漆一遍。至于这神位什么时候油漆能油漆妥当、再次供奉嘛……人还是不要问这么多比较好。
这一套小连招行云流水,明显是在皇帝心中筹谋已久。但办事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权谋,而在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往日里艰困重重百般不能求取的正果,今日却是垂手可得,再不必费心思虑什么复杂的权术——不用阴阳怪气,不用含沙射影,不用穿着道袍在宫里装神弄鬼,言出必应而万人影从,原来做皇帝是这么快活的事情!
越是到这种时候,就越是能显出皇帝不受约束的本色。而飞玄真君却依旧是当初搞大礼仪时的刻薄少年,阴损恶毒的本色数十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往日里名缰利锁牵系,层层关隘封锁;今日捧出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在真君不忘本色的少年初心之上,只镌刻着三个信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