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戈兰外,雷金纳曾经写信询问伯克利,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为什么分店开了一个又一个,还不召他们回去。
“三月又三月,我们都快垄断帕利斯的口口市场了啊,”雷金纳在信里表示,“现在我们都有一个专门的称呼了,卢恩顿派。以离奇的幻想、超自然主义元素和实用主义为特征。”
简而言之,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文学艺术最主要的是道德作用,而这个卢恩顿派就是要回归“实用”的本质——可以说相当高大上了。
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卢恩顿派呢?首先,自然是看作者的籍贯。虽然近年来不少弗兰西作家也在模仿这种风格,但“来自卢恩顿”依然是最直观的标志。其次,则是阅读作品本身。如果一部作品能够让人获得某种“实用”的感受、某种更具私人意义的满足感,那么它显然属于卢恩顿派。相反,如果读完之后毫无波澜,甚至觉得味同嚼蜡,那么即便作者真的来自卢恩顿,也难以被归入这个阵营。
如今,在帕利斯的大学课堂、文学沙龙乃至报纸专栏中,艾伦的作品正被作为卢恩顿派的经典案例加以研究。评论家们争相剖析他的叙事风格、主题表达。
“他的作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积极的反抗精神,在角色古板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对现实境遇的不满,”雷金纳写着写着开始兴致勃勃地转述起帕利斯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在梦境中突破束缚个体自由的日常生活,还是将角色置身于游轮或异世界的背景下,都反映了作者对灰色现实的积极反抗。”
“啊这……”艾琳娜听到都笑了,“这也解读得太离谱了。”
“二是对主观感受的极致追求。”雷金纳继续补充,“与传统小说依靠情节推动不同,‘卢恩顿派’更强调人物的心理体验和感官描写,以细腻的情感波动来塑造故事的发展。通过对微妙触感、暧昧气氛和细节变化的刻画,使得作品更具沉浸感。”
当然,除了领军人物,还有一位作者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新加入的一只血魔,以其乡村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屡次被提到的代表人物。至于其他作家,虽然也属于“卢恩顿派”的范畴,但尚未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还没有单独被拎出来研究。
“……”真可怕啊,弗兰西人。
雷金纳转述了这些研究成果,倒不是单纯想炫耀自己在帕利斯的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不说去帕利斯拓展市场的俱乐部吸血鬼,就连尚未完全恢复容貌的血魔、以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