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第一道防线的特点是‘地势直,则近而易守’,缺点是地广人稀,长久屯兵而耗费国力。”
\n朱高煦一边说,一边用树枝一点点的指点北部各城。
\n杨展手中笔墨飞快,将他所说的话一一记下。
\n“国朝的第二道防线,是在‘尊王攘夷’基础上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体系。”
\n“这套体系西起肃州、东至辽东,延边塞王莫不敷险隘,均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
\n“塞王体系,进可肃清沙漠,守可垒帐相望,一旦北虏强大,第一道防线难以压制,便可令塞王出边巡狩。”
\n“虽名为巡狩,但主要是为了围剿北虏残部,削弱北虏兵马数量,不至让北虏举重兵南下。”
\n朱高煦说话间,时不时会沉默片刻,这是他在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安排。
\n不过他的思绪很快,往往只需要几个呼吸就能想通,并随后讲起了第三道防线:
\n“国朝的第三道防线,则是以秦、周、鲁、齐等藩依托渭水黄河、背靠秦岭淮河而形成的防线。”
\n“四藩王护卫虽少,但背后依靠第四道防线的蜀、楚、湘三藩及南直隶,可以相互支援。”
\n“同时,第四道防线由于身处长江上游,因此可以随时依托水利来转进支援南京城。”
\n“不过,这也代表南京城极易受到三藩威胁,尤其是其中封国在荆州、武昌二府,身旁便是长江水道的湘藩、楚藩,因此荆州、武昌这两个位置极为重要。”
\n“总体来说,整套布置是依托国朝的南北纵深,进行层次防御,并在中线布置了诸如晋、周、楚、湘等藩,随时准备向东线和西线进行支援。”
\n“不过,这套体系存在着巨大缺陷,那就是地缘纵深太长,虽然适合防御,却不适合进攻。”
\n“各地边军太过分散,集结用时过长,一旦防线主力出塞,防线便会立马虚弱,极易被北虏绕后袭击。”
\n“因此,朝廷必须另外再集结一支兵马来,以此在大军出塞后,用来替补边军防御的任务。”
\n“这支兵马,便是御前豹韬卫及河州卫……”
\n朱高煦将朱元璋的意图尽数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