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到相对应的标准。
\n这其中,武官和兵卒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n武官的标准,持弓人须最大射到一百六十步远,必须在五十步的距离射中箭靶,但不一定要射中靶心。
\n兵卒的标准,则是持弓人须最大射到一百二十步远,在五十步距离射中靶心。
\n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首先从持弓人弓箭就有了要求。
\n明军将弓箭手的拉力分为四级,由上至下分别是虎力、上力、中力、下力。
\n其中虎力要拉一百二十斤以上的强弓,约后世的158磅以上。
\n由于太过困难,因此即便是拥兵百万的大明王朝也难以凑齐百人。
\n除虎力弓外,其次的上力需要使用一百二十斤强弓,中力则是七十四至九十六斤之间,下力则是四十斤到七十五斤。
\n持这些弓参加考校的,不仅仅要能拉开,十二箭中有六箭都必须要满弓中靶。
\n这么形容或许不太能直观感受,但以朱高煦前世在箭馆的射箭经验来说,后世射箭馆供新手体验的馆弓一般是16-24磅,超过30磅的很少。
\n明代长弓磅数与现代磅数的兑换比是1;1.3,因此算下来,明军兵卒开弓的最低标准是后世的52磅左右,最高则是158磅以上不封顶。
\n如此换算,也能看出明初兵卒和武官所使用的弓箭拉力有多么夸张。
\n对于常年训练的武将来说,除非是天赋异禀的,不然大多也就停留在中力的程度,而下力则是兵卒和基层武官、精锐兵卒的常用弓力。
\n在下力弓中,朱元璋对于武官子弟考校的标准又定在六十斤,即后世78磅。
\n面对这样的标准,如果一个人疏于练习,那便很难通过考校。如眼下,当大教场上的一百名武官子弟上前取弓搭箭,立马便有许多武官子弟无法将这六十斤的下力弓拉满。
\n有丢脸者,甚至连将六十斤弓的五分都无法拉出五分,更别提射箭十二支了。
\n这一幕让校台上的朱元璋脸黑,而左右武官和文臣也十分唏嘘。
\n洪武年间并非承平,而是一直在对西南、北方用兵,善战的武官数量并不少。
\n可问题在于,从眼下看来,这第一批武官子弟的表现,似乎很难托起十几年后的大明。
\n“下力弓都开不了了……”
\n“现在的小子大多只知道玩乐,开不了倒也不奇怪。”
\n“既然不行,那就该修文,而不是来这大教场上丢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