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书中李斯历数秦国先君因客致强的故事,又直言他重物轻人,最后劝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恕,故能明其德。意思就是脱胎于上面那几句。
他读罢觉得气势纵横,卓有见地,故而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放弃了逐客之令,并重用李斯,封他为廷尉。
想到这里,他倒愈发能理解曹操诗中的情感了,无论统一诸国还是治理天下,都要有贤才驱使,方可游刃有余。
【顺便提一下,《管子》的这几句话大家可以做个积累,下册学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大家会觉得似曾相识的。】
李斯心里抖了一下,悄悄擦了一把汗。刚刚陛下看过来的眼神他不是没发现,他也想起了自己当年写的那封谏书。没有了当时事出危急的勇气,再想起来竟然有几分后怕,毕竟里面有两段相当于指着陛下的鼻子骂啊!
当时陛下没有处罚他,甚至收回成命,他愈发觉得秦王明辨是非,可图大业,于是尽心辅佐,助他灭六国而定天下,创统一大业,当年那谏书早被选择性忽略了,结果这时候被水镜点出来,听意思是后面还要专门评讲。
李斯表示:……
虽然他很高兴自己的作品可以流传到后世并成为学子们学习的范本,但他并不想在自家陛下面前被公开处刑啊喂!
按理说供奉于秦多年,李斯也明白始皇陛下不是小心眼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采纳他的意见了,但是……看着上首玄衣肃立威严深重的帝王,他低下头。
别问,问就是敬畏。
【最后一句大家非常熟悉,借用了周公的典故。周公礼遇贤才,一饭而三吐哺。曹操在这里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