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而李谕还要再进一步。30年代的物理学还在突飞猛进,狄拉克弄出量子场论后,对量子力学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量子场论中的量子电动力学基本假设让科学界有了新的认识:电磁力可能是通过交换光子来实现力的传递的。
这个思想相当重要。而且科学界很快发现了原子核中存在两种新的力:强力与弱力。强力让质子凝聚在一起;弱力则是引起衰变的力量。探究这两种力的交换粒子,顺势成了接下来的研究重点,而且是很明显的有能力角逐诺奖的大发现。
李谕对这些内容当然非常熟。历史上,最早提出强力交换粒子——介子的是日本学者汤川秀树,时间差不多在1934—1935年。
但对不起,李谕必须让小日本的科技起飞延迟最少十年。所以早在汤川之前,李谕就写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发在欧美各大杂志上,尤其没忘了在日本也专门发一篇。
李谕预言了介子,并给出了详细的理论推导。这是一种质量为电子静质量200倍的新粒子,也就是质量介于质子与电子之间,所以取名介子;同时对于介子的存在时间给出了详细准确的理论计算结果。
根本不用等多年后的实验结果,李谕知道这个结果必然正确。所以十来年后,李谕还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发奖的原因有很多),他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
1933年。
朝香宫鸠彦王、重光葵、石井四郎、松井石根等多名日本高级军官收到了一封美国海军邀请函,参加一次非常隆重的“航空母舰”演习。
是“真·航空母舰”,因为它就飞在天上。
美国海军造了两艘阿克伦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