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家,就有第二家、第三家……
渐渐的,海城大部分生鲜超市、蔬菜店都把挑出来的霉烂变质的蔬菜瓜果、死透了的水产卖给徐茵家的饲料厂,并且还把这事儿打印出来张贴在店里,宣传他们和夜市街17号是一模一样的经营模式,倒是渐渐地又拉回了一批回头客。
毕竟,夜市街17号全海城一塌刮子就只有两家店,每次还得排队,既然自家门口的超市、菜店卖的蔬果、生鲜品质也不错,虽然比不上夜市街17号,但跟以前比确实好很多了,服务方面也改进了,斤两上也没见短缺,那他们不介意在这儿买点,等有空了再去夜市街17号排队吧。
其他没想好要不要学夜市街17号的商家,一看这么多同行倒戈,并且成效还不错,利润是薄了,但口碑打出去以后,附近居民又都回来买菜了,薄利多销之下,生意居然还不错,毕竟海城的人口摆在那里,于是更多的生鲜超市、蔬果店有样学样,忍着肉痛参照起了夜市街17号的经营模式。
徐茵知道后:“……”
她这算不算间接整顿了海城的蔬果生鲜市场?不晓得天道会不会分点功德值给她?
算了,与其靠分别人的功德值,还是自个多努力吧!
不管怎么说,海城各家生鲜蔬果店的品控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些商家发现跟风确实能赚到钱,一个个都学乖了,不但学夜市街17号的经营模式,还学它的经营内容——助力滞销农产品,愣是把滞销农产品卷成了畅销品。
如今,各大超市的蔬果生鲜区,最受欢迎的成了以前容易被忽略的国产货,倒是那些进口产品,因为售价太高,或是性价比过低,渐渐的没人捧场了。
国产的不仅便宜,品质还比进口的好,就譬如水果,进口水果很多受原包装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