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的生意伙伴都吓跑。没了生意,自然也就赚不到钱,这道理最浅显不过了。
何况,大明朝廷早有明训:凡大明子民跨海经商,青衫罗缎俱是国之颜面,一言一行皆为天朝威仪。
出了大明的国门,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不再仅仅代表着个人,而是承载了大明的国家形象。
大明朝廷承诺,会全力保护每一个在外的子民,绝不让他们受到丝毫欺凌。
但相应的,子民们也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素质和形象。
绝不能让海外那些蛮夷之邦,对大明产生咱们缺乏教养的误解。
相反,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大明的子民都是受过圣人教化的,知礼仪、懂廉耻,举手投足间尽显风范。
如此,方能让海外蛮夷,对每一个大明人都心生敬意。
大明的商人们对这些倒是都非常上心,一个个都十分自觉地严格遵守。
他们心里清楚,朝廷已经为自己做了这么多,不惜派兵来给海外的大明子民撑腰了。
若是还在外面肆意败坏大明的形象,那可就真的是天理难容,连做人的基本底线都丧失了。
一定要为大明争光,为朝廷争光,为陛下争光。
这种信念在他们心中无比坚定。
正因如此,商人们在暹罗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得如同谦谦君子。他们谈吐文雅,举止得体,与人交往时谦逊有礼,尽显大国风范。
也正是这份优雅与涵养,迅速赢得了暹罗人的好感。
再加上大明天军的强大,又让暹罗人心生崇拜。
一时间,暹罗社会,尤其是中上层的贵族、官员和有钱人,仿佛被一阵旋风席卷,迅速刮起了一股效仿大明人的狂热风气。
在他们眼中,大明人就是高贵、优雅、品质高尚的代名词。
自己等人的行为举止都要以大明人为标杆,学得惟妙惟肖才够档次。
贵族宴席必须用景德镇的青瓷盛咖喱。
佛寺的壁画上,竟然增添孔孟讲学图景。
供奉佛前的金盘,也要摆上《论语》《孟子》,才显得贵重。
最风雅的谈资,莫过于谁能用汉话吟半阙大明皇帝陛下亲自所作的《临江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