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奴仆如此之多,即使主家有各种限制,仍旧出现很多有才能的人。
申家的李玉就不用说了,其他家族之中,也有不少饱读诗书、颇有才能的奴仆后裔。
这些人如今都是隐患,也是黄道周看到相关卷宗后深感忧虑的事情。他向众人叹道:
“不让有能力捐纳公士的奴仆脱籍,难道要等他们使用其他手段吗?”
“若是这些人鼓动其他奴仆闹事,尔等该怎么应对?”
众人闻言变色,太仓州人氏、王锡爵之孙、家中有僮仆千余的王时敏道:
“黄推官慎言!”
“如今太平盛世,哪有人如此大胆?”
“若真有奴仆掀起乱子,朝廷的兵马可不是摆设。”
显然认为黄道周危言耸听,是在恐吓他们。
黄道周认识王时敏,知道这个在今年辞官回乡的人。
作为王锡爵的孙子,王时敏是以恩荫入仕的,在尚宝司任职,不怎么受到重视。
再加上皇帝定了磨勘法,非进士出身的他,六年才有一次升迁机会。之前几次廷推,他都没能转入其它衙门。
这让王时敏感觉仕途无望,今年苏州全面清丈田亩大造黄册时,选择辞职回乡,处理家中之事。
他师从董其昌学画,和陈继儒、黄道周一样是书画名家,因此被邀请过来。
黄道周听说他家法素严,语重心长地劝说道:
“治国治家,都需宽严相济。”
“当今皇上听从刘公劝说,以仁为本重制礼乐。”
“这允许奴仆捐纳公士脱籍,就是在行仁道。”
“贤弟也当奉从圣意,放那些有才能的奴仆出去。”
王时敏对此嗤之以鼻,甚至对黄道周有些恨上了。感觉这番话若是传出去,会坏自己家法,让奴仆生出贰心。
所以他当即就打算,要写信给温体仁等世交,让他们在朝廷上继续弹劾黄道周。最好把黄道周贬到偏远地方,不让这个人在苏州做官。
不知王时敏这么小心眼的黄道周,还在为这件事情而忧心。
江南的奴仆数量实在太多,尤其是朝廷开豁为良、允许贱民从军获得军民户身份后,他知道很多奴仆心中都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