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处理一天的首要工作,审阅论文。
对于领域内的前沿问题, 玛丽早已烂熟于心。基本上她初看题目, 就大致明白笔者的研究框架;再粗略扫一遍梗概和数据,对于文章质量也便有所把握;直到最后才是浏览全文, 提出改进建议。
采用上述方法, 玛丽以极高的效率处理着待审稿论文,一篇接着一篇,动作有条不紊。直到她点击鼠标, 审阅一篇新的文章时,她拖动滚轮的动作一顿, 皱起眉头。
最先让玛丽感到不对劲的地方是数据。她对于数据准确性的要求极高,或者说, 这在业内是条重要的学术规范。一篇实验性的文章连数据都有问题, 那它就可以直接看作一张废纸。
瞧瞧对方写的是什么?“对地区600多条骨干大河, 2700多条大小河流进行污染物清理”?玛丽通读好几遍, 才确定研究对象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是全部。
——为了研究意义鼓吹的大话, 玛丽给出了评价。
虽不知道对方做了怎样的操作, 但这么大范围的研究目标,有极大概率对方每一项都做不好, 更有可能的是,笔者以其中重点研究的例子替代整体。
到这一步, 文章已经初步打上作假的嫌疑,不过玛丽继续耐心看了下去, 可惜往后就更让人感到一头雾水。组织人工打捞、机械辅助,还往所有河流安装了检测器和传感器?每一条河?每一条河!
“要不就是对方在胡写,要不就是我在做梦。”
玛丽自言自语道。
这下研究内容倒不空泛了,就是有种幻想般的荒谬。
研究方法科学,实验设计也没什么问题,要是真能完成,得出的数据就能做各种横向比较,正如文章后续进行的那样——然而这能做出来吗?
譬如一人精通管理五百强公司的经验,对此头头是道,就有这样一家公司让他管理?
玛丽宁愿相信作者只是采样了河水进行模拟,都不敢相信对方进行了实地试验,从头到尾把河水清理了一番。太昂贵了。
大多数研究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学者需要进行不断试错,或许最终的方案执行起来无比简单。然而本篇文章,仅是复现就能掏空许多科研经费,最后却没有专利成果,只是一篇纯粹的研究,谁会愿意花钱支持这样的研究?
再返回头细看,玛丽发现笔者对于经费有描述,看来对方也对钱有所概念。只可惜,概念在于千万人民币,百万英镑。
百万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