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最重理民治戎方面的才能,无论是文采之士、世家子弟、流外小吏,甚至奴婢部曲,只要有才,就会被擢拔,不论出身。
那些文学之士能写出那样的文章,想来也是聪明人,聪明人写东西快,多沉下心学学吏事,比天天嚷着什么怀才不遇强多了。
这里是朝廷,肩负着天下万民,哪怕是最小的县丞都要管辖数千上万户,朝廷要为这些百姓负责。这就是一些人所谓怀才不遇的原因。
当然,也不是说文学没有用处,翰林院、中书省还有礼部都适合文学之士。”
张九龄听得额头冷汗直冒,汗颜不已。裹儿道:“你是明白人,又奖掖后进,我才和你说两句实在话,这话你也不要外传。遇见有志向,听劝的,多提点提点,为朝廷给百姓培养人才。”
张九龄起身长揖一礼,道:“某受教了。”
裹儿说完话,张九龄便离开回值房交接工作,过了新年,他便起身前往广州。
送走张九龄后,裹儿又叫来韩休说话。“宋相公给我说了几次,把两个大才放到一处太浪费了,我扛不住,想必你也听说了,张侍郎调到广州都督府担任司马,他走后刑部的事情就由你执掌,我去修订新法。
刑部主管刑法,正需要你这样刚直不阿的人。若是遇到决定不了的案件,就过来问我。”
韩休听了,心中一动,陛下和公主刚过而立之年,而二人信赖的姚崇宋璟的年纪却大他们二三十岁,姚宋二人老去,自然是他们这一辈人补上相位。
从安乐公主的话味探出,张九龄和他极有可能是下一代重点培养的人才。张九龄去广州都督府,想必是按姚崇的路径培养,而他可能按宋璟的路径培养。
朝中有人认为张九龄外放是贬谪,可是张九龄的上司是张说,那是提拔举荐张九龄的人,他到广州都督府,就像回了老家一样。
想毕,他心中一热,充满豪情,道:“是,公主。”
裹儿道:“刑部的事情,你心里有数就行。还有别的事情吗?”
韩休忽然想起一事,问:“公主,新法未出之前,奴婢告主的奴婢该如何判?”
裹儿道:“先分清实告和诬告,两者处罚不同,再者,死刑要慎重,情有一线可原要缓决,卑幼告长上也按此处理。”
“是,公主。”韩休说完,见裹儿端起茶,便告辞回去处理政事。
裹儿也要开始忙自己的事情,她致力于修一部新的大唐律法,使大唐土地上的百姓都能受到法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