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的大佬们都在头疼。
他们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年假感到轻松高兴,反而因为朱棣迁都的强硬感到无力。
“如果....”一尚书大人叹道:“如果太子能帮着劝一劝,兴许......”
话语一落,六部几位难得坐在一处喝茶商讨的大佬就齐刷刷叹口气。
太子啊。
如果他想劝,早劝了。
他们现在算是知道了,太子啊,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当今圣上更棘手的存在。
说不得,这次迁都又是他的意思!
“啊嚏!”
东宫。
朱高炽猝不及防连打了个三个喷嚏。
他揉了揉鼻子,眯了眯眼道:“又是哪个在背后蛐蛐我?”
刚要去挪一挪炭盆的崔膳:“.......”
知道有人蛐蛐您,您还一脸兴趣盎然是肿么回事?
第134章 第134章 这一家子,没个省心的……
其实迁都一事在朱元璋生前就几次差点摆上议程, 不过因为一些意外最终导致没能规划下去。
朱元璋一直有意把京城往北迁移,考察了几个古都大城,最终比较满意的还是西安府。
他也给朱棣和朱高炽透露过这个意思,让他两寻机会往北迁都。
往北迁, 朱棣举双手赞成, 不过遗憾的是, 他和老朱心选都城不一样,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回他的北平。
并且再次说出那一句后世名言:天子守国门!
大明的皇帝就要有这等觉悟!
朱棣就是那种说干就干的性格, 与朱元璋一样,决定的事儿一般人根本拉不回来。任凭朝臣们怎么哭闹抗议,朱棣就是不听。
朝臣们这才发现,朱棣在宣布这个决定之前就把事情安排落实下去了, 选址早已结束, 施工团队已经到了现场,让钦天监选了个好日子, 在永乐五年九月的某天正式动工。
文武大臣们:“......”
以前先斩后奏说的朝廷官, 可这老朱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任性,每次有啥决定根本不带商量的, 要么已经在做了, 要么就快完工了, 他们才被通知。
不过到底是被洪武朝‘磨炼’过的文武大臣, 抗压力和自我调节力都是顶顶好的。哪怕知道事已成定局, 但不妨碍他们时不时跳起来, 举起‘反对’牌子向朱棣表达一下他们的意志。
有没有用是一回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