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管理处由各地的八旗女子牵头,同各地府衙联手,女子学堂也算勉强开了起来。
不过康熙并未彻底放心,一个律令想要彻底实施,这其中免不了有些牺牲,因此康熙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溺婴这一行为实在是太过残忍,溺婴成性时间久了甚至会危及整个大清,这种不正之风必须尽早清除。
就在康熙准备用铁血手段,镇压那些吵嚷不休的人时,一则好消息传来出来,顿时转移了朝臣和百姓们的目光,女子管理处的推行也越来越顺利。
玉米和红薯两种作物,在从地方献上来之后,在京郊皇庄上又培育了一整年,终于将各种培育的结果报了上来。
“亩产真的能有这么高?”康熙看着奏折上的数据有些不可思议。
若是真的这么高,这两种东西传入大清多年,竟然从未有人禀报过,实属不寻常。
好在培育的农官仔细解释了里面的现状。
这两种东西虽然早已传入大清,但是最初的口感并非如此,亩产量也并未像奏折中那么高,因此在一些偏远地带百姓们只会在墙角或者院子里种上一些,青黄不接的时候用来充饥,从未有过大面积的种植,因此并未有地方官报上来。
是太子在报纸上刊登让各地进献新鲜物种,红薯和玉米的种子才会流入到皇庄之中。
而皇庄的众人经过一整年的细心培育,仔细记录了这两种粮食的种植步骤和亩产量,终于将这两个东西送到了皇帝面前。
在尝过红薯的味道之后,康熙当即决定宴请群臣。
而宴会的主角便是这红薯和玉米。
君臣们对着红薯和玉米高谈阔论,将其成为利国利民之好物。
宴请群臣之后,报纸上便多了许多夸赞这两个东西的文章。
康熙也顺势将玉米和红薯的亩产量公布出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粮食永远是百姓们最关心的话题,因此许多目光都被吸引过去,前些日子一直成为争论焦点的溺婴和女子管理处瞬间成了大海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再也得不到人的半点关注。
红薯和玉米的高产,一直到年尾仍旧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康熙也将红薯分给了不同的州府,督促州府开垦荒田,将这些红薯种下去。
等到两种足够多的时候,便可以在全国都展开种植。
让百姓们能够温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因此各地开垦荒地的行为都十分迅速。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