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僧人把常去寺里上香的那个女施主绑来,他就给僧人捐一大笔粮食,让僧人设粥棚救人。
僧人想了三天三夜,最后含着泪,把那个女施主绑了,送给富户。然后富户兑现诺言,村中终于不再有人饿死了......”
刘寅看向王扬,问道:“僧人害了一个人,但却救了一村子的人。你说这个僧人做错了吗?”
王扬问道:“所以你的意思是,你是这个僧人?”
刘寅与王扬对视,缓缓道:“你不敢答了。”
王扬乐了:“我有什么不敢答的?只是要想听懂我这个答案,得先回答我的问题。”
“你这话没道理,我只是问你,在这个故事里,僧人的做法是对是错,又何必牵扯现实?”
王扬一笑:“没想到刘大人还是哲学家。”
“浙......折学家?”
“你这样的故事我可以说很多个,无非是把人放在道德困境中,让人左右为难而已。如果说着玩的,或者讨论玄理,那没什么问题。但只可惜,总是有人要借此概括出个什么道理,然后用此理指涉现实,那就相当不合适了。”
“如何不合适了?”
“因为这类故事大多都不合理啊!比如说那个村子,为什么饥荒只能靠这个僧人来解决?为什么只有这一个富户?为什么僧人能笃定富户会遵守诺言?为什么——”
刘寅打断道:“故事只是喻理用的,岂能征实?你这不是吹毛求疵吗?”
“是啊,既然你知道故事是不能征实的,为什么要用不能征实的故事,去指涉现实呢?”王扬反问。
刘寅一怔。
王扬继续说道:
“道德困境的故事大多都不合常理,可总是有自以为聪明的人,或用这些故事给自己现实中的行为开脱,或者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一个道理,然后作为自己现实中行事的原则。可问题是故事就是故事,用虚假、漏洞颇多的故事,根本无法对应真实的、复杂的、充满多种可能与意外的现实生活。
这,就是这类道德困境故事最具欺骗性的地方。
比如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它与大多数同理故事一样,选择非甲即乙。甲、同意绑架女施主送富户;乙、不同意,则坐等村中人被饿死。没有其他选项。而每一个选择的结果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